关于无锡市滨湖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的报告
时间:2023-02-16 09:49 来源: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信息索引号 | 014028901/2023-03603 | 生成日期 | 2023-02-16 | 公开日期 | 2023-02-16 |
文件编号 | 公开时限 | 长期公开 | |||
发布机构 | 区发展改革委 | 公开形式 | 网站、文件、政府公报 | ||
公开方式 | 主动公开 | 公开范围 | 面向社会 | ||
关键词 | 规划,经济,政府信息,公开 | 公开程序 | 部门编制,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| ||
主题(一级) | 国民经济管理、国有资产监管 | 体裁 | 报告 | ||
文件下载 | 效力状况 | 有效 | |||
内容概述 | 关于无锡市滨湖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的报告 |
关于无锡市滨湖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的报告
滨湖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朱 岩
(书 面)
各位代表:
受区人民政府委托,我向大会报告滨湖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(草案)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今年以来,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,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,全面落实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重大要求,有力实施稳经济政策措施,经济形势回稳向上,社会民生各项事业稳步推进,全区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、承压前行态势。
——地区生产总值(GDP)预计完成1075亿元、增长5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增长6.5%”的98.6%。
—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同口径完成105亿元、增长0.5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增长5.5%以上”的98%。
—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850亿元、增长10.5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增长8.5%”的101.8%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8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增长8%”的99.8%。
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90亿元、增长8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增长8%”的100%。
——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完成193.5亿元、增长10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增长10%”的100%。
——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37.2亿美元、增长6.9%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正增长”的106.9%。
——实际使用外资预计完成5.4亿美元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3亿美元”的180.7%。
—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75.5%,超年度目标任务“不低于70%”的5.5个百分点。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预计91.3亿元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80亿元以上”的114.1%。
—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预计1.7万人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“1.6万人”的106.3%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68260元、增长6%,超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。
今年来,区委、区政府坚决担起“勇挑大梁”重大责任,积极对冲“三重压力”、疫情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,全力以赴稳经济、保增长、促发展,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完成较好,全区指标整体好于全市平均,GDP、规上工业增加值、进出口总额、实际使用外资、规上服务业营收等5项指标增速(进度)全市前三,GDP增速连续三季度位列全市前二。受周边疫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进一步放缓、国家减税降费、留抵退税政策执行等因素影响,预计地区生产总值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规上工业增加值等3项指标较难完成年度目标。
二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
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复杂严峻,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,全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,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,都将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,增强发展信心,中国移动长三角数据中心、药明生物科技园二期等重大项目的落地,也证明了滨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依旧稳健牢固。
基于以上判断,2023年全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建议安排如下:
1.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%以上;
2.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%以上;
3.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5%以上;
4.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%左右;
5.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%以上;
6.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,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以上;
7.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%以上;
8.R&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.85%以上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5%以上;
9.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.65万人;
10.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;
11.节能减排和大气、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;
12.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。
三、完成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
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,更是滨湖深化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、加快“五湾五城”建设的起势之年。我区将紧抓长三角、粤港澳、上海大都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,聚焦经济增长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改革攻坚、城乡建管、生态环境、民生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,在千亿经济体量基础上高位进发,奋力开创滨湖“靓丽太湖湾、活力科创带”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
(一)提振内需,强化经济增长稳定度
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,夯实重大项目投资支撑,提振服务消费增长活力,激发经济内生动能。加大经济监测调度。定期召开经济运行联席会议,探索建立基础数据分类采集机制,推动建设经济信息中心,加强重点指标监测预警,加大重点企业走访调研,提升经济运行监测精准度。拓宽纾困政策储备覆盖面,针对工业企业,及时细化用电供能、达产满产等具体措施,围绕服务业企业,针对性制定住宿餐饮、文化旅游等细分领域支持措施,适时出台惠企接续政策,保障全区经济稳健运行。放大重大项目支撑。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,落实“五库”“五率”跟踪评估,深化项目服务“双专班”机制,对中国移动数据中心、锡华新能源等进入投资高峰期的大体量项目加快推进力度,对药明生物科技园二期、弘元半导体等在手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,对总投资超600亿元的80余个金秋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强化跟踪,形成更多投资量、实物量、工作量。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工具包,提前储备策划一批项目,争取更多国家政策资金支持。确保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以上,其中工业投入不低于70亿元;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85亿元以上。加大项目招引力度,依托“8+8”招商体系,启动国际招商“伙伴计划”,高标准举办滨湖经贸洽谈会等品牌招商会,组织滨湖(上海)产业合作洽谈会等外出招商推介会,开展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主题招商会,提高精准招商成功率。全年备案落地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5个,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。扩大服务消费需求。加快推进万象汇、小南湾乡创综合体等一批重大功能性服务业项目建设,鼓励喜粤8号等品牌高能级首店、旗舰店、概念店落地,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滨湖开展新品首发、首秀、首展,力争太湖饭店等2家餐厅入选黑珍珠餐厅指南。扶持和鼓励在万达、融创、湖滨商业街等重点商圈开展业态优化,推动华莱坞等园区机构拓展直播功能,深挖采木网等细分领域垂直电商平台发展潜力。组织开展“星空帐篷节”等商旅文体联动创新活动、“滨湖购物”品牌推广活动不少于20场,充分利用中秋、国庆等节日热点,组织促销活动不少于10场。
(二)深度链接,强化科技创新活跃度
推动长三角-粤港澳(无锡)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,加快科创飞地布局建设,加速科教赋能未来发展,构建成果转化、产业空间、人才集聚的科创平台支撑体系。创新院地合作模式。制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,推动国家超算中心、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能力建设。深度链接驻区院所科创、产业及人才资源,提高产业链关联企业落户黏性,推动702所、58所等院所产业化项目就地转化,“院所经济”入库税收增长10%以上。依托太湖实验室、江南大学等院所高校科创资源,建立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+人才支撑”全过程创新生态链,创新成果转化机制。落实与清华大学、上海交大、东南大学等高校未来技术合作,加强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,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。完善创新主体培育。借鉴苏州国际科技园等先进园区管理模式,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库,优化动态跟踪与服务机制,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成长全周期支持体系,实现创新型企业量质齐升。探索科创飞地创新平台“投建管运”新模式,聚焦区域发展需求,加强与京津冀、粤港澳等创新高地科创合作,积极承接资源溢出效应。新增雏鹰、瞪羚、准独角兽“三类”企业入库140家,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760家,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、众创空间、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。梯度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全年累计认定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超100家,力争创建智能制造标杆项目80个,培育打造省级智能工厂2家、绿色工厂1家。强化人才招引成效。升级出台“滨湖之光”4.0人才引育政策,持续培育“智汇滨湖·共创共赢”人才工作品牌。拓宽海外引才视野和渠道,与专业高端猎头机构建立战略合作,加大海内外“高精尖”人才引育力度,确保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900名、高技能人才2800人。全面上线“滨湖人才服务系统”,实现人才分类认定、租房补贴、购房补贴等申办业务“线上+线下”一体化办理。持续推进“吾+”人才工程,打造内涵统一、特色鲜明的“吾+”品牌和运行管理机制,满足人才住房个性化需求。全面推行人才分类认定,动态完善人才分类认定标准,扩大“滨湖人才卡”服务范围和发放对象,提供优质服务保障。加快金融创新集聚。创响“太湖金谷”综合金融服务品牌,推动滨湖创投集聚区配套设施提档升级,构建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双向发力、专业服务机构全力支撑的综合产业格局。加强基金招商与产业招商协同,通过基金加快引入一批投资规模大、品牌影响力强、运作管理规范的龙头项目和科创项目。设立人才天使基金,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助力。加强“滨科贷”产品推广运用,引导驻区银行加大信用贷款投放,加强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工作,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满意度。
(三)精准发力,强化产业升级靶向度
厚植产业发展优势、提升区域特色亮点、超前布局抢占未来,推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突破,打造更具韧性和活力的滨湖“543”产业体系。升级产业发展“工具包”。围绕各产业推进目标、培育路径、要素保障,对“五个一”工作要求拓面提档,配套一张重点项目清单、一张招商引资清单、一个集聚区示范点、一个战略咨询团队、一场产业主题活动、一个产业专项基金等“六个一”工具包。升级构建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“1+N”政策体系,绘制人才地图、科创载体地图、科研资源地图、金融资本地图、投资招商地图等“五张图”,按图索骥优选目标企业,聚力强化产业链韧性。全年“543”产业营收增长15%以上,建成生命健康、集成电路、软件信息、智能网联汽车、旅游等五大百亿产业集群。抢跑未来产业“新赛道”。积极衔接上海、深圳未来产业发展方向,对未来可能形成规模、爆发性成长的元宇宙、量子科技、合成生物等产业进行预判,力争先于市场发现产业趋势和潜在优质企业。加快元宇宙龙头企业集聚和创新生态打造,优先发展“智能交通+元宇宙”“文化产业+元宇宙”“质检评估+元宇宙”等融合发展模式。加快量子计算产业布局和创新生态打造,依托国家超算中心和光子芯谷平台势能,加快光子芯片中试平台建设,推动量子计算与滨湖优势产业合作创新。依托大院大所,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、算法模型、数据标准、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。引育总部经济“领航雁”。按照引进和培育两大方向建立目标企业名录,抢抓北京央企总部迁离、上海深圳制造业外溢机遇,精准招引一批央企总部、区域总部。重点锚定战略管控型、运营管控型、销售中心、研发中心等资源需求少、税收效益优、人才引力强的功能型总部企业。积极推动生命健康、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等行业龙头总部化转型,加速推进上机数控、中铝新材料等存量总部企业规模建设。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力度,着力推进“个转企”“小升规”“规做精”“优上市”,新增符合“543”产业方向总部企业10家,全区总部企业税收贡献超25亿元,楼宇载体税收增长20%。
(四)提质增效,强化改革攻坚精准度
以加快功能区建设为重要抓手,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攻坚,创新体制机制,统筹资源要素,提升载体质效,优化营商环境,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激发新活力、创造新优势。全速推进“五湾五城”建设。蠡湖湾未来城,把蠡园、蠡湖各项工作融入嵌入蠡湖未来城规划布局,打造集聚高端产业的新经济引领区、园区产城协调发展的样板展示区、吸纳多元复合人才的新生活典范区。运河湾现代城,以河埒、荣巷为主体,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延伸,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、工商文化精神内涵,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。红沙湾科学城,以山水城为主体,加快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进度,推动基础设施建设、主导产业培育、创新资源集聚和园区服务提升。灵山湾生态城,整合马山全域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、文化旅游等资源,提升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“国字号”集聚力辐射力。九龙湾智造城,以胡埭镇为主体,整合区域资源、完善功能配套、丰富产业生态,全力争创省级经济发达镇。全力提质载体空间。深化落实“市控+区配”新增用地指标分级管控,引导新增空间指标优先向重点发展区域和优质头部项目倾斜。深入开展“六抓六促”专项行动,以胡埭工业园南区为核心,兼顾马山工业团地和南泉科技园,腾退用地不低于1500亩,为承接建设重大产业项目预留充足空间。大力推进锡芯谷产业社区、粤浦·富安智造科创谷等“工业上楼”,全力推动光子芯谷创新中心、“芯享汇”未来产业园等科创载体建设,推进建设产业载体超100万平方米。全年楼宇载体税收增长20%,低效企业提质增效430家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。对标6个全国首批创新试点城市,创新升级营商环境5.0政策。深化基层“审批服务一窗口”改革,扩大“一件事”改革覆盖面,推进企业开办联办“一一零”模式,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,实现更多项目“策划即入库”“拿地即开工”“建成即投用”。开展税务“零跑动”专项行动,创新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,实施包容审慎“沙盒监管”模式,梳理一批营商环境创新案例,全力争取省级以上表彰推广。
(五)精细管理,强化城乡建管协同度
进一步推动城乡建管向精细化、常态化、协同化延伸,让城市布局更加精心、城市形象更加精致、城市管理更加精细。焕活城市空间。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,加快推进胡埭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深化“五湾五城”概念性规划编制,协助做好运河湾、蠡湖湾地区城市设计研究。统筹胡埭镇、雪浪街道、蠡湖街道、华庄街道、太湖街道等镇(街道)土地征收成片开发,配合重点片区规划发展,编制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。深化综合交通区域协同,强化全区“双环一廊,城旅融合”路网体系规划研究,配合实施中环快速路、轨道交通5、6号线和S2、S5线等重大交通项目,做好城市TOD综合开发。开展太湖流域入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景观带建设,高效推动雪浪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试点项目建设。进一步运用永久基本农田“异地代保”方式释放城乡发展空间,建立健全“耕地进出平衡”机制。深化城市更新。以稻香片区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切入点,推进西园里、桃园新村等小区配套设施升级改造,推动“三师”进社区,实施12个、7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。继续深化运河湾重点单元城市更新,推进孙蒋片区、博物馆地块旧城改建工作。积极对接无锡地铁集团、市建管中心等市级平台,强力推进地铁5号线、6号线,钱胡路快速化改造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。全区建成区90%以上面积建成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,完成100%公共雨水管网专项整治工作,形成全区雨污水管网“一张图”。提标城市管理。以打造“全国最干净城区”为抓手,全面实施环卫一体化保洁,扩大“路见本色”覆盖面,打造8个“席地而坐”示范区,推进精细保洁向精微保洁转变。发挥“微路长制”作用,增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效果,构建完善区、镇(街道)、社区三级执法管理体系。以农房改善带动村庄建设现代化,通过进城入镇、加固改造、原址翻建、选址新建等方式,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和现代“美丽农居”建设,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设组群保护。
(六)绿色发展,强化生态环境美誉度
突出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聚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,加快推动全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。精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。深入开展涉VOCs治理工作,推动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全面落实减排增效工程建设。持续做好涉气排放企业的原辅材料储存及运输、生产环节废气收集、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台账及危废管理等情况排查整治。健全污染过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,深化差别化精细管控,实现“分级预警,及时响应”。充分运用卫星遥感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,以及走航车、无人机、无人船等现代化执法装备,构建“空天地”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,确保全年PM2.5浓度全市第一。全力攻坚水环境质量提升。推进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等区域性、流域性骨干工程,系统开展太湖生态清淤,构筑坚强水安全保障体系。强化“一河两湖”抓手,坚持“一河一策”,深入推进剩余27公里箱(管)涵综合整治等工程。针对异常断面,加强溯源排查,进一步摸清断面污染来源及周边污染源底数。加强汛期水质保障工作,采取错峰排放、管道清理、预降水位等方式减轻夏季蓝藻聚集对水质产生的影响,确保连续十六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。全年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0%,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。继续推动土壤污染防治。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,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,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管控。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,稳步实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。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管理,切实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。全力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推动危险废物收集、转移、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,确定一批建设项目清单,持续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。
(七)温情惠民,强化民生服务贴心度
高标准建设社会保障体系,适时出台共同富裕行动方案,优化公共服务供给,提升社会治理效能,进一步提高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。精准救助强兜底。依托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和动态监测平台,加大救助数据信息交换和共建共享力度,扩大困难发生群体监测“预警圈层”。推动社会救助服务“掌上办”“指尖办”,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之间、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之间、社会福利制度之间、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之间的衔接,构筑“常规救助+特殊救助”的“大救助”机制。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推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5万人、缴费率超96%。公共服务优品质。优化升级“智‘汇’滨湖”全民创业大赛,搭建滨湖“创业会客厅”创新创业平台,实现扶持自主创业人数2300人、创业带动就业超7600人,新建省内外劳务合作基地3处。协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,加快实施华师大附属无锡滨湖学校、山水城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建设,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。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,加快推进疾控中心异地重建,高效完成市九院“东扩计划”,支持市二中医院创评三级中医医院。深入实施“一老一小”整体解决方案,启动镇(街道)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升计划,推进“锡心医养”社区居家“332”行动。实施“美丽滨湖”美好空间珍珠链计划,开展“幸福滨湖”文化惠民系列活动,推动“10分钟健身圈”提档升级,举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、环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。社会治理提效能。依托“智慧城管”平台,实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底座建设三年计划,探索建设精细化治理基础数据库。加快推进区级“智慧停车”平台建设,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。全面推动经贸路、惠河路等城市市政设施大中修及绿化提升改造工作,创建园林式居住区5个,保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市第一。持续开展燃气使用安全治理行动,年内完成居民用户瓶改管800户,确保瓶装液化石油气“动态清零”。严格落实危化品“禁限控”目录,大力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和联合惩戒“黑名单”制度,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效。
新的一年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区人大、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我们将切实担负起“勇挑大梁”的政治责任,鼓足干劲,攻坚克难,加快推动“五湾五城”建设,为打造“靓丽太湖湾,活力科创带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